《食品安全法》将科普宣教作为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1],以提高消费者的风险防范能力,充分发挥消费者的监督作用。食品安全知识是消费者理性对待和科学选择安全食品的基础,开展相关知识宣传教育是维护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和健康的有效措施[2],有利于其发挥“把好最后一道关”的重要作用[1],本文旨在了解浙江省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认知和需求状况,为有效地开展相关知识宣传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在浙江省11个设区市的市区范围内(城区和郊区),按照城区、街道(乡镇)、社区(村)等行政规划特征进行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纳入标准:年龄在16~65岁的常住人口,包括户籍不在市区,但已在市区连续工作、生活6个月以上(含6个月)的人员;排除标准: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人员不作为被访对象。
参照《2009年浙江省食品安全公众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信息来源、需求状况及个人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等)。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调查员进行面对面访问。问卷填写完毕,经仔细核查后,当场回收。
采用Epidata3.0进行数据录入,经录入核对、逻辑检错和频率检错后,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 550份,回收问卷7 500份。剔除漏答问题及出现错误信息的问卷外,回收有效问卷7 460份,有效回收率为98.81%。其中,城区占61.3%,郊区占38.7%。男性占50.1%,女性占49.9%。年龄在16~30岁的人数最多,占48.5%;31~45岁占35.8%;46~65岁的人数最少,仅占15.7%。居住时间在5年以上的人数最多,占64.1%;居住6个月~1年的人数最少,仅占12.1%。职业为其他的最多,主要以学生、家庭主妇为主,占28.0%;服务性人员其次,占14.4%;离退休人员最少,仅占3.6%。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最多,占34.0%;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数最少,仅占6.4%。家庭年收入在1万~3万的人数最多,占29.3%;其他依次为3万~5万占26.4%;1万以下占13.0%;5万~7万占11.3%;7万~10万占10.5%;10万以上的人数最少,仅占9.5%。
99.3%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有着不同程度的关注,仅有0.7%表示不关注食品安全。经检验,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消费者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居住在城区、女性、年龄越小、居住时间越短、从事机关企事业管理工作、文化程度较高、家庭年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较高,而农民、工人等职业人群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较低(表1)。
64.1%和31.3%的消费者表示在购买食品时会看和偶尔会看食品标签说明,仅有4.6%表示不会看。经检验,不同人口学特征和食品安全关注度的消费者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居住在城区、女性、年龄越小、居住时间越长、从事服务性工作、文化程度越高、家庭年收入越高、食品安全关注度越高的消费者对食品标签的关注较多,而农民、工人等职业人群对食品标签的关注较少(表2)。在关注食品标签的7 116名消费者中,其关注的信息依次为:生产日期(86.6%)、保质期(76.5%)、厂名、厂址(29.7%)和配料表(26.0%)。
共询问5个问题:保健食品可以替代药物治疗某些疾病(A);以专家、医务人员形象做广告的保健食品更值得信任(B);食品添加剂都是不安全的(C);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的标签都是可信的(D);炒四季豆越生营养越好不会引起食物中毒(E)。答对1题得1分,共5分。结果显示,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总体得分为4.00分,平均知晓率为67.3%。其中,除C问题外,其他4个问题知晓率均在60.0%以上(表3)。
经1-Sample K-S test检验,食品安全相关知识总体得分呈偏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的Kruskal-Wallis H法或Mann-Whitney U分析表明,不同人口学特征、食品安全关注度和食品标签关注度的消费者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居住在城区、中青年、居住时间越长、从事机关企事业管理工作、文化程度越高、家庭年收入越高、食品安全关注度较高、食品标签关注较多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有关知识的知晓程度较高,而农民、工人等职业人群知晓程度较低,不同性别的消费者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4)。
共询问6个问题:饭前不洗手(A);前一天的剩菜剩饭,有时不经过加热就直接食用(B);将水果的腐烂部分去掉,继续食用(C);发芽或发青的马铃薯(土豆)与发芽的生姜一样,继续食用(D);为了让味精充分吸收,在菜刚下锅时就添加(E);以上习惯都没有(F)。有1项不良习惯得1分,共5分,分数越高表明具有的不良饮食习惯越多。结果显示,消费者不良饮食行为习惯总体得分为1.00分,无上述5项不良饮食行为习惯的消费者占46.7%,其中第2项不良饮食习惯的人数最多,为25.9%(表5)。
经1-Sample K-S test检验,消费者不良饮食行为习惯例数呈偏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的Kruskal-Wallis H法或Mann-Whitney U分析表明,不同人口学特征和食品安全关注度、食品标签关注度、食品安全知识知晓度的消费者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中青年、从事商业性工作、文化程度较高、家庭年收入较高、食品安全关注度越高、食品安全知识知晓度越高、食品标签关注度较多的消费者不良饮食行为习惯例数较少,而农民、离退休人员、工人等职业人群不良饮食行为习惯例数较多,不同居住地、性别、居住时间的消费者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6)。
调查显示,电视及广播报道、网络报道是消费者获取食品安全知识的主要来源,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宣传和发布是消费者最信任的食品安全知识来源(表7)。消费者表示最需要获取的食品安全知识是安全饮食知识(53.0%),其他需求排序依次为食品安全相关法规(40.2%)、食品营养知识(28.6%)、食品添加剂知识(26.7%)、儿童食品安全知识(24.8%)、食品生产加工知识(23.4%)、食品贮存知识(21.2%)和食品烹饪知识(14.1%)。
对食品安全认知情况的分析表明,大部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99.3%)与食品标签(95.4%)的关注较高,这为今后开展科普宣教奠定了有利基础。其中,城区、女性、低年龄、居住时间短、高学历、高收入及机关企事业管理者对食品安全关注较高,这可能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健康意识高等因素有关;食品标签能直接向消费者传递食品的“安全信号”[4],应进一步普及食品标签的用途与健康意义[5];城区、女性、低年龄、居住时间长、高学历、高收入、食品安全关注度高及服务性工作者对食品标签关注较多。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掌握一般(67.3%),低于《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2015年)》的目标(知晓率80%以上)[11],提示应深入开展面向全社会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其中对“食品添加剂都是不安全”的知晓率最低(54.7%),这与目前社会各界对食品添加剂缺乏正确认识的现状相符[6];城区、中青年、居住时间长、高学历、高收入、食品安全关注度高、食品标签关注较多及机关企事业管理者知识得分较高,这与相关研究的结论一致[7, 8, 9, 10],提示应普及食品添加剂和保健食品知识,把郊区、外来人口以及高年龄、低学历、低收入人群作为重点宣传人群。
通过对饮食行为习惯的分析表明,消费者具有较好的饮食行为习惯,但具有“前一天的剩菜剩饭,有时不经过加热就直接食用”、“将水果的腐烂部分去掉,继续食用”、“饭前不洗手”这些不良饮食行为习惯的人数较多,同时中青年、高学历、高收入、食品安全认知度高,而农民、离退休人员、工人等职业人群不良饮食行为习惯较多,这表明食品安全认知度对不良饮食行为习惯具有反向影响,提示应针对上述重点人群接受相关知识的特点和需要,按照国家健康素养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食品安全五大要点等有关内容,运用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广泛宣传安全饮食知识,如“剩菜剩饭需经过加热食用”、“尽量不食用腐烂水果”、“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等,使消费者获得更多的食品安全知识,引导其建立良好的日常饮食行为习惯。
通过对食品安全知识需求情况分析发现,电视及广播报道是消费者最主要的食品安全知识来源,政府部门是消费者最信任的食品安全知识来源,安全饮食知识是消费者最需要的食品安全知识。因此,在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时,应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体地位,充分借助电视、广播等媒介平台,以消费者需求较高的内容,如安全饮食知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等知识为切入点,以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切实提高食品安全宣传工作的有效性,不断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
[1] | 李援, 宋森, 汪建荣, 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释义及适用指南[M]. 北京: 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9. |
[2] | 杨永存, 杨小柯, 杨冬燕, 等. 深圳居民转基因食品卫生安全认知状况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4): 488-489. |
[3] | 李梅, 周颖, 何广祥, 等. 佛山城乡居民食品安全意识的差异性分析[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1, 28(7): 544-547. |
[4] | 王雅芬, 兰萍. 食品标签制度对消费者行为模式影响的实证研究_以杭州市的调查为例[J]. 江苏商论, 2007(10): 43-46. |
[5] | 叶蔚云, 冯振国, 吴炜彬. 广州市消费者食品营养标签的认知与应用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10): 1850-1852. |
[6] | 李晓莉, 黄进. 非食用物质与滥用食品添加剂的危害及防范对策[J]. 军事经济学院学报, 2009(2): 11-13. |
[7] | 董晓梅, 何志佳, 麦承罡, 等. 广州市部分居民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态度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3): 578-579. |
[8] | 蒋凌琳, 童筱华, 蒋越帅, 等. 台州市黄岩区居民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1, 28(3): 192-194. |
[9] | 陈国威, 孙桂菊, 王少康, 等. 南京市消费者食品安全KAP状况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2006, 22(5): 603-604. |
[10] | Wilcock A, Pun M, Khanona J, et al. Consumer attitude, knowledge and behaviour: a review of food safety issues[J]. Food Science &Technology, 2004, 15(2): 56-66. |
[11] | 国务院食品办印发《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2015年)》[EB/OL]. (2011-05-08)[2011-06-25].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5/08/c_121390918.htm. |
(编辑 刘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