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定义,医疗旅游是以医疗与护理、疾病与健康、康复与修养为主体的新型旅游服务,是集疾病治疗、护理保健、养生康复、度假娱乐于一体的过程,其服务对象不仅包括以医疗保健为主要目的、旅游度假为次要目的的旅游者,也包括以旅游度假为主要目的、医疗保健为次要目的的旅游者。[1]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一体化的发展,医疗旅游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发展国际医疗旅游,对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模式、稳定和扩大就业、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国际医疗旅游业是具有高消费性和高成长性的新兴产业。2011年,全球国际医疗旅游产业规模超过7 500亿美元。[2]据麦肯锡公司预测,国际医疗旅游产值将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3]据美国医疗旅游协会预测,到2017年将有高达2 300万美国人出境医疗旅游,每年花费将高达795亿美元,其主要目的地国为墨西哥及印度、泰国等亚洲国家。[4]印度、泰国等国家在总体经济下滑的情况下,医疗旅游业逆势上扬,成为主要的朝阳产业。
其次,国际医疗旅游有利于推动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医疗旅游是健康服务业的重要内容。适应国际需求、着眼国际市场发展医疗旅游,不仅将大大拓展我国私立医疗机构的发展空间,而且将促进医疗机构主动提升医疗设施、人才技术、服务规范、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国际化水平,从而催生国际认证体系下的国际化医院和国际化医生,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第三,国际医疗旅游关联产业多、带动效应强。发展国际医疗旅游不仅可以推动健康服务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还将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餐饮、住宿、交通、会展、娱乐、购物、医疗器械制造、医药制造、建筑等[5],能够有效拉动宏观经济的增长。
传统国际医疗旅游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依托领先的医疗技术吸引发展中国家病人前往就医。21世纪以来,随着发展中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国际医疗旅游出现了发达国家病人向发展中国家流动的新趋势。[8]当前,国际医疗旅游客源国主要包括三类国家:一是医疗费用昂贵的国家(如美国),二是国家卫生服务提供效率较低的国家(如英国、加拿大),三是医疗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如柬埔寨、缅甸等)。[9]亚洲的泰国、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美洲的墨西哥、巴西等是主要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国。根据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发布的《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报告》,亚洲是全球最富潜力的医疗旅游服务市场,据麦肯锡公司统计,2012年亚洲医疗旅游收入已超过1 000亿美元。[3]
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医疗费用的巨大差距。由于人口老龄化和福利刚性,发达国家医疗服务价格不断上涨。发展中国家由于劳动力低廉,医疗服务价格通常低于发达国家。如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在美国要花费约20万美元,而在印度只需1万美元(含往返机票和一次包价旅游)。对于无医保人群和医保未覆盖的项目(如口腔、眼科等),发展中国家低廉的费用具有较强的吸引力。[10]
二是发达国家患者过长的等候时间。在实行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国家,民众预约就医、等候住院治疗时间很长,如需要膝盖移植的病人需要等待18个月,而在印度只需要5天。[11]
三是发达国家政府、企业和保险机构的共同推动。病人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医疗旅游有助于减轻本国医疗体系日益沉重的压力,因此政府乐于推动医疗旅游的发展。如英国卫生部门把部分医疗服务合同转包给印度[12],美国西维吉尼亚州立法规定政府雇员到国外参加医疗旅游将获得奖励[13]。同样,面对迅速增长的保险费用和日益沉重的保险赔付压力,企业与保险机构也乐于通过医疗服务外包(Medical Outsourcing)等形式鼓励员工到费用低廉的国家就医。政府、企业和保险公司的推动为国际医疗旅游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国际医疗旅游为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缓解医疗压力、削减福利成本的平台[14],巨大的成本优势则为具备条件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次拓展国际服务贸易市场的良好契机,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国际医疗旅游的快速发展。
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地区)开展国际医疗旅游,其主要经验如下:
一是建立完善的医疗旅游管理体系。各国家(地区)均有明确的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国际医疗旅游的发展。如印度成立了国际医疗旅游委员会和医疗旅游协会[15],新加坡在旅游局下设“国际医疗组”[16],马来西亚政府成立了由卫生总干事负责的健康旅游全国促进委员会[17]。同时,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共同解决医疗旅游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泰国卫生部负责医院及健康食品品质管控,外交部负责提供旅游签证,交通部负责交通运输问题,观光局和商业部负责对外推广,马来西亚健康旅游全国促进委员会包括了卫生部、旅游部、国际贸易和工业部、外交发展公司、私立医院协会、旅游协会等众多政府部门和相关组织机构。[17]
二是通过规划或立法明确国际医疗旅游战略定位与发展重点。德国国家旅游局将德国定位为面向全球患者提供专业医疗服务的目的地[15];韩国国会于2008年正式通过吸引外国患者的法案,并通过法令批准实施医疗旅游[15];日本政府于2010年正式颁布“新成长战略——活力日本复苏计划”,将医疗旅游定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18];泰国2004年由卫生部门牵头制定实施了第一个医疗旅游发展五年规划,明确了建设“亚洲医疗旅游中心”的目标定位,确定了医疗服务、健康保健服务、泰国药草产品三个发展重点[17];印度国务院贸易产业部2002年提出了国家健康政策(the National Health Policy 2002),推行一整套发展医疗旅游的法规、政策、战略和计划[11]。
三是制定实施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韩国、日本、印度、泰国等推出针对国际医疗旅游者的医疗签证;印度大幅削减医疗设备进口税,促进私立医院进口世界一流医疗仪器以保持硬件先进水平[11];马来西亚政府对私立医院申请国际认证的费用双倍扣抵租税或者给予费用补助,并对与世界知名医疗保健机构建立正式合作关系的私立医院提供租税优惠,对外国患者收入超过总收入5%的医院予以租税减免[19];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放宽外国医药专家、医师、护士等的移民条件和就业限制[20]。
四是政府直接提供资金支持。各国政府均投入大量的人财物用于整合医疗旅游资源,改善旅游接待环境和医疗旅游设施。如德国投资完成了矿泉浴场和疗养胜地由传统疗养机构向现代化健康中心的升级;印度投资65 亿美元、泰国投资2170万美元发展医疗旅游设施[20]。
泰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多以低成本竞争策略为主,同时突出特色优势。如泰国突出牙科、医疗美容、整形外科(特别是丰胸、变性)等特色专科服务,印度结合民族传统医学优势推出阿育吠陀医学、悉达医学、传统瑜伽等特色产品。[21]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多以差别化竞争策略为主。如韩国集中于美容整形行业;新加坡结合自身拥有的亚洲优质医疗系统的优势,主推健康检查、尖端手术、癌症治疗与专业护理[15];日本依托在癌症和心血管疾病防治方面的优势为国外患者提供高端医疗诊断和治疗服务[18]。
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印度、马来西亚、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医疗旅游服务的主体均是私立医院。这些医院拥有较好的财力,医疗技术与医疗设备先进,并配有星级酒店标准的病房及餐厅。同时还积极与国际著名医疗机构和医学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执行同等标准,医疗服务水平达到国际水准。国际认证是医疗旅游者判断医疗机构资质最重要的标准之一。目前,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国际部(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JCI)认证是世界公认的医疗服务标准,是医疗机构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也是医疗机构获得国际医疗保险赔付的基本条件。经JCI网站查询,目前通过JCI认证的医院,印度有21家,泰国35家,新加坡21家,马来西亚12家,台湾地区14家,中国(大陆)30家。
与发达国家保险组织合作有利于争取国际医疗旅游客源。如印度卫生部与英国国民卫生服务体系达成协议,英国将长时间等候手术的患者转到印度治疗,美国健康保险公司蓝十字和蓝盾公司也对在印度私立医院接受治疗的医疗旅游者进行医疗赔付。[11]
我国国际医疗旅游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一直以来,国家鼓励在有条件的地区整合当地优势医疗资源、中医药养生保健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发展医疗健康旅游。目前,部分地区已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如上海、北京均成立了政府主导的医疗旅游产品开发推广平台[22],为开展国际医疗旅游提供了空间。同时,以建立国际医学园区为契机,京沪等地还发展医疗、养老、科研等医疗旅游相关产业,为外国来华人员等高端人士提供服务。广东、陕西、四川、甘肃、内蒙、新疆等地均依托中医和民族医学等特色资源,积极开展国际医疗旅游。新疆利用连接欧亚大通道的区位优势和领先中亚15年以上的医疗水平,建立标准化的医疗平台,打造辐射中亚的医疗旅游目的地,目前年接待8万人次,医疗旅游年收入达到4~5亿元。[23]
但从总体来看,我国国际医疗旅游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产品较为单一、高附加值服务较少,完整的产业链尚未形成。同时,各地处于自发探索阶段,政策层面缺乏统一规划,机构准入、行业监管、旅游者权利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提供国际医疗旅游服务的主体有待明确,提升医疗机构国际认可度、打通国际医疗保险支付通道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细化。
在这种背景下,2013年3月,以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为契机,国务院正式批复海南省设立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并赋予一系列支持政策,这为打造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疗旅游品牌、进一步促进医疗旅游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是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我国许多医疗机构硬件设备完善,医疗技术先进,可以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而医疗服务价格要低于欧美以及周边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如韩国10 000元的医疗整形项目,在我国只需3 000~5 000元。[1]
二是丰富且优质的旅游资源。我国旅游资源丰富,其中温泉、森林、海岛等均具有发展医疗保健旅游的潜力。[10]同时,我国旅游疗养地和疗养院众多,如秦皇岛北戴河、海南三亚、山东青岛等,部分疗养地已发展成为医疗旅游中心。[1]
三是悠久且独特的中医药传统。中医药在疾病治疗方面疗效独特,在疾病预防、养生康复等方面优势明显,针灸、刮痧、拔罐、气功、太极拳、推拿、按摩、药膳等都具有巨大的医疗旅游发展潜力。[7]近年来,中医药在海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专程到中国接受中医药治疗的国外患者越来越多。[4]
四是广阔且增长迅速的客源市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化,来华外籍人士激增。2013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达到1.29亿人次,其中外国人达到2 629.03万人。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市场[1],医疗旅游客源规模巨大。
当前,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为国际医疗旅游提供了良好机遇。发展健康服务业作为一项战略举措已被提上日程,国家鼓励社会资本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的服务领域,社会办医及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深层次制度性障碍正在逐步破除,私立医疗机构和商业医疗保险将迎来发展契机,这为发展国际医疗旅游创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
借鉴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建议建立卫生计生、中医药、旅游管理、公安、外交等多部门参与的国际医疗旅游管理体制和相应的协调联动机制,实现医疗业与旅游业的共同发展。同时,强化顶层设计,从准入体系、评价体系、监管体系等方面制定国际医疗旅游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实现有关政策之间的衔接联动。特别要明确市场主体准入制度和准入条件,推进医疗机构公私合作,促进高端医疗服务发展;探索国际医疗旅游签证制度,尽快针对入境接受医疗服务的外国人及其陪护者发放“医疗签证”。
建议明确发展国际医疗旅游的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任务、总体部署和实施路径,理清各地医疗旅游发展脉络与趋向,发挥各地区资源与区位优势,实现各地区优势资源的协作互补,避免资源浪费。
国外医疗旅游市场已经形成以西医为主的医疗旅游产品优势,而我国在中医药资源方面具有其他国家或地区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应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区位和资源优势,突出医疗旅游特色,开展集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康复疗养、观光休闲、医养结合等为一体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提高医疗服务、中医药保健、旅游产业的融合度,形成以中医药为主的医疗旅游发展战略。
一方面,加强对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跟踪指导,充分用好国务院给予先行区的支持政策,在价格、薪酬制度、准入政策、引进人才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可供推广的经验;同时,选择若干具有区位和资源优势的地区,如上海、北京、广东、新疆、山东等地,在开展国际医疗旅游方面先行先试,在医疗器械和药品进口注册审批、医疗技术准入、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境外医师执业、境外资本办医、进口关税优惠、国际组织交流及融资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积极引导国内医疗机构进行JCI等国际标准认证;大力推进中医药诊疗国际认证,争取将中医药产品列入国际药典和医疗保险支付目录;加快国际医疗保险体系建设,建立保险理赔和国际结算的畅通渠道,跟踪国际企业医疗服务外包动态与趋势,积极推动客源地的医疗保险公司将我国医疗旅游列入其医疗保险范围内。
[1] | 张文菊. 我国医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08. |
[2] | 王子谦. 中国医疗旅游大有空间 海南建设先行区"探路"[N]. 中国新闻网, 2014-04-09. |
[3] | 彭薇. 发展医疗旅游,还要跨过多道坎[N]. 解放日报, 2014-03-16. |
[4] | 刘华云, 候胜田. 北京实施中医医疗旅游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医学与社会, 2014(2): 40-43. |
[5] | 程丹丹. "医疗、旅游"双剑合一[J]. 中国卫生产业, 2010(11): 39-42. |
[6] | 程莉, 杜鹏程, 赵皆, 等. 国际医疗旅游发展现状研究[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 4(7): 49-50. |
[7] | 侯胜田, 刘华云, 张永康. 中国医疗旅游的发展前景与挑战[J]. 中国医院, 2013, 5(17): 27-29. |
[8] | 程莉, 杜鹏程, 赵皆. 国际医疗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启示[J]. 阴山学刊, 2008, 22(4): 57. |
[9] | 张文菊, 杨晓霞. 国际医疗旅游探析[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10 (5): 736-749. |
[10] | 高静, 刘春济. 国际医疗旅游产业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旅游学刊, 2010(7): 88-94. |
[11] | 李正欢, 郑向敏. 印度医疗旅游的发展评介[J].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07, 12(4): 9-12. |
[12] | Zacharia L, Bies W. Medical tourism: Outsourcing surgery[J]. 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ing, 2007, 46(7): 1144-1159. |
[13] | Forgione D A, Smith P C. Medical tourism and its impact on the US health care system[J]. Journal of Health-care Finance, 2007, 34(1): 27-35. |
[14] | 宁德煌, 刘娟. 国际医疗旅游发展研究综述[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4(7): 1-4. |
[15] | 侯胜田, 刘华云, 张永康. 国际医疗旅游主要东道国战略定位比较分析[J]. 中国医院, 2013, 12(12): 25-27. |
[16] | 罗丽娟. 关于海南医疗旅游市场的调查报告[J]. 中国市场, 2012(5): 5-7. |
[17] | 王琼. 西安医疗旅游发展策略研究[D]. 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 |
[18] | 张贵民. 日本发力高端医疗旅游[J]. 中国医院院长, 2011(3): 25. |
[19] | 吉隆坡台湾贸易中心.马来西亚观光医疗产业[EB/OL].(2009-03-20)[2014-12-20].http://www.taiwantrade.corn.tw/CH/query.do?Method=showPage&name=eetraNewsDetail&id=848147&table_class=N |
[20] | 王红芳. 医疗旅游发展与国际经验研究[J]. 调研世界, 2012(1): 61-64. |
[21] | 刘庭芳, 苏延芳, 苏承馥. 亚洲医疗旅游产业探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中国医院, 2009, 13(1): 74-77. |
[22] | 罗艺文.海南发展医疗旅游的策略研究[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5): 133-139. |
[23] | 张晓艳. 我区面向中亚开拓"医疗旅游"市场[N]. 新疆日报(汉), 2014-01-03. |
(编辑 刘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