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5, Vol. 8 Issue (3): 65-71   PDF (959 sKB)    
卫生人力资源研究中“激励”及相关基本概念的变化
张明吉, 侯志远, 严非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卫生部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32
摘要:中文激励理论在卫生服务领域的应用过程中, 中文激励理论的基本概念与英文原有理论的概念用法有所变化。这些基本概念的变化有其应用方面的适宜性, 但也造成了对卫生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和未来理论发展的困扰。本文使用了理论分析、文献评阅的方法, 探讨了英文motivation的多个概念、中文激励理论的历史文本, 系统评阅了2000年以来卫生服务领域的中文激励相关文献。结果发现, 英文motivation的三种定义分化为激励、动机、积极性三个中文词汇。存在的概念变异是:刺激(incentive)在中文中与“激励”出现混用;“激励”侧重其作为措施和动作的意义, 激励过程在研究中被忽视;“工作积极性”被频繁使用却没有作为正式概念被确定下来。激励概念的变异造成了卫生人力资源研究倾向的偏差, 也不利于分析卫生政策的人员影响。因此, 建议在理论上展开学术讨论厘清“激励”的概念, 未来应重视激励过程、动机的研究。
关键词激励理论     激励     积极性     卫生人力资源    
Changes of the usage of “motivation” and related concepts within Chinese literature of human resources for health
ZHANG Ming-ji, HOU Zhi-yuan, YAN Fei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Fudan university, Key Lab of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Ministry of Health,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 After introduction into Chinese academy, and in the application in health care domain, the usage of “motivation” and related concepts has been changed. The changes were partly due to pragmatic utility, and caused confusion in the application of motivation theory in Chinese human resource for health.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literature was reviewed and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was applied. We analyzed the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 “motivation” in English, and how they were used and understand in Chinese academia in history. “Motivation” was divided into three Chinese concepts, representing the process of motivation, inner driver of motivation and psychological state of being motivated. The other usage changes include willful exchange of “incentive” and “motivation”; “motivation” being used more as a means to motivate than a motivational process; the result of motivation as an aroused psychological state not seriously defined.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revealed the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motivation topics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supported the abovementioned arguments. These changes of usage could cause barriers to research of human resource for health in China. It is recommended that usage of “motivation” should be clarified in academia in China and the process of motivation rather than motivation as a managerial means deserves more attention.
Key words: Motivation theory     Motivation     Incentive     Human Resource for Health    

激励理论(motivation theory)是当前组织行为学中重要的理论分支,它的内容包含需要、动机理论和激励过程、激励措施。理论发展的历史上,需要和动机理论出现较早,属于个人心理学领域;之后出于企业和组织管理的需要,被应用到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中并产生了激励过程理论,进而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当前激励理论主要应用在各类组织机构(包括商业、工业、研究机构、公共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卫生领域经历着长期的机构改革和行业发展,卫生技术人员从“单位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当前,卫生人事制度改革正在不断深化,医生的自由执业是总体趋势,多个地区已经出台多点执业政策,人员编制改革也在逐步进行。此外,社会资本办医正在不断发展,民营医疗机构比例将逐渐增大。未来卫生技术人员将拥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更高的职业发展期望和更多元的工作条件要求;卫生行业的人才流动将会更加自由、快速。另外,卫生体系的既有制度,如人员编制、职称晋升、继续教育和人员培训、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制度都影响着卫技人员的工作动机和积极性。如何推进这些人力资源相关卫生政策的改革,使之产生良好的人员激励作用,提高医疗机构对人才的吸引力,提高卫生人员工作积极性是对卫生人力资源管理决策者的重大挑战。他们对员工需要和动机的了解、对激励过程的把握、采取的激励措施的适用性都会深刻影响卫生行业人力资源的流动、职业认同,并最终影响卫生人才的保有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因此,在卫生改革的背景下,激励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对于卫生人力资源管理和政策的制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在西方理论译介为中文以及中文激励理论在卫生服务领域的应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中文的“激励”概念与英文原有理论的不同。这些差异有其在中国应用的适宜性,但也可能对未来理论发展造成困扰。已有的激励相关文献中,对中英文激励概念的比较分析还非常少[ 1 ],也未发现有研究对基本概念的变化做出阐述。概念是理论发展的基础,如果“激励”概念没有厘清,激励理论的发展就会受限甚至变异、缺漏。因此,本文基于卫生人力资源研究和英文激励理论的文献对“motivation”及其相关基本概念的中英文用词和内涵变化作出理论分析和辨别;并系统性地评阅了卫生服务领域“激励”中文文献,总结了“激励”研究主题的分布,以此证实前述理论分析的合理性。最后对未来激励理论在卫生服务领域的研究提出建议。

1 英文“motivation”概念内涵
1.1 motivation概念的不同定义

对motivation的研究可追溯到1920年代的实验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探讨人和动物的学习行为发生原理和动因的相关研究。[ 2 ]此时motivation概念尚未定型。1932年,Granich L总结了当时motivation的定义[ 3 ],主要有两方面:个人的行为驱动力、行为唤起的机制或过程。1940年代马斯洛(Maslow A. H.)纠正了之前对动机—行为研究的生物学倾向,建立了人本心理学的需要理论作为动机的基础。[ 4 ]在马斯洛的论述中,motivation更加明确是“动机”。这个定义一直延续至今,比较完整的表述为:“Motivation refers to the forces coming from within the person that account,in part,for the wilful direction,intensity and persistence of the persons efforts towards achieving specific goals that are not due to ability or to environmental demands”。[ 5 ]这一定义得到学界广泛认同。[ 6,7 ]这里的motivation即“动机”,即积极工作态度的内在驱动力。

动机不仅可以进行分类(定性描述),如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而且可以测量其强烈程度(定量描述)。“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job autonomy and work performance is influenced by employees current levels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8 ]这里levels of intrinsic motivation,即动机的高低程度,也是在英文文献中经常所采纳的用法。[ 6 ]动机可以定量描述的特点使得动机量表有了可能,如量表The Motivation at Work Scale (MAWS)。[ 9 ]

然而组织行为学更关心如何激发员工积极性,因此有必要研究环境因素对动机的诱导和维持,如Vroom的期望理论;Adam的公平理论说明了在机构和社会环境中回报的比较意义。[ 10 ]在这个意义上,学者更加重视动机受各类因素影响的过程。Luthans认为 “Motivation is the process that arouses,energizes,directs,and sustains behaviour and performance”。[ 11 ] Robbins、Kanfer等学者也持这类观点,即motivation是激发、维持个人行为(包括方向、强度、持续性)以达成某种目标的“过程”。[ 12,13 ]因此,该定义代表着“过程型”的激励理论分支。

此外,存在第三种英文motivation的定义,用来强调激励对工作心理的作用,类似于汉语中的“工作积极性”的说法,即工作意愿的强烈程度。“Work motivation is defined as “the individuals degree of willingness to exert and maintain an effort towards organizational goals”。[ 14 ]在卫生服务中,也有作者使用该定义。[ 6 ]

从以上三种定义的对比可以看出,过程性定义是较为完整的一个定义,它不仅包含了激励的方向(即内在驱动力的分类)、强度(即动机的水平),激励过程与各类环境因素、个人因素的互动,还可以包含激励的心理结果(即工作积极性)。因此,英文motivation根据语境的不同可以表示汉语的动机(包括动机分类、动机水平),激励(包括激励动作、过程)和工作积极性(激励的结果)。

1.2 motivation的衍生概念

motivation衍生了motivator的概念。通过motivation的过程性定义,我们容易理解motivate是一个表示启动和维持激励过程的动词。Motivator指代引发动机的外界因素,是determinant of motivation (译为“激励因素”),即能满足或激发某种动机的事物/措施。[ 15 ] 不同作者也使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这个概念,如motivation factor,motivational factor,motivating factor,drivers of motivation或motivation determinant。[ 16 ]

motivator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是incentive,即外在刺激,它是从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中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并被沿用在组织行为学中。1930年的相关文献综述指出“ Incentives belong among the external motivating situations. They excite the individual to great,or at least increased activity”。[ 17 ]指出了incentive是具有激发个体增强行为作用的外部激励条件之一。Peter Killeen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了行为分析领域的incentive theory。作为激励理论的其中一支,incentive theory着重用实验来论证人为设置的外在刺激对实验对象行为的强化作用。[ 18,19 ]incentive指的是引发外在动机的激励因素。[ 20 ]可见,与incentive比较搭配的一个汉语词汇是“刺激”。此外,Incentive也用在经济学研究中指代货币刺激,因为货币刺激作为外部激励因素能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比如委托—代理关系中的风险分担和经济刺激。[ 21 ]从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设置收入、奖金分配等货币刺激也是员工激励的主流方法。因此,incentive也成为激励理论应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上述motivation的概念以及衍生概念实际上都被包含在作为过程的motivation理论中。图1简要展示了motivation的过程:多方面的激励因素作用于不同特质、动机的个人,影响了工作积极性,最终产生相应的工作努力程度。

图1 激励过程简要示意图
2 “激励”中文概念的变化
2.1 中文“激励”概念的分化

中国最早引入激励理论(motivation theory)的时间尚未考证。1935年陈立论述了工业心理学中motivation的应用,将motivation翻译为“刺奋”。[ 22 ]当前国内的《组织行为学》或管理学相关教材,或者国外《组织行为学》的教材中译本中,论述“motivation theory”的部分一般使用“激励理论”的概念。[ 23 ]

当前英文文献中的motivation具有动机、激励、积极性的三层内涵,但中文缺乏恰当的单一词汇去涵盖这三层内涵。1985年俞文钊认为,关于motivation theory的中文用词已经产生了这三层内涵的概念分化,即有以下不同的用法[ 24 ]

总体上使用“激励理论”,被普遍解释为一个激发积极工作态度的由外而内的心理过程;同时,“激励”也作为动词来指代英文的“motivate”,表示激发这种心理过程的动作;涉及motivator时会使用“激励因素”也可以使用“刺激”,如外在(extrinsic)刺激、内在(intrinsic)刺激;当涉及激励理论的个体心理原因时,motivation被翻译为“动机”;当涉及激励的结果时,一般使用“积极性”来代表奋发工作的员工心理状态。

2.2 中文“激励”概念的变异

首先,中文“激励”概念侧重动作而不是过程,因此管理手段的设计受到重视,而动机和激励过程研究被弱化。“激励”一词在中文语义上更多地凸显其作为动作的涵义,更接近英文的“motivate”,减弱了其作为“motivation”的过程的涵义。国内的激励理论经常抛开英文原意而对中文“激励”两字加以字面解释,从而概念开始变化。如胡宇辰的《组织行为学》中认为“激励就其词义上看,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所谓激发,就是通过某些刺激使人发奋起来”。[ 25 ]魏国江、李碧珍的《组织行为学》认为“在管理学中,激励是指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热情和积极性”。[ 26 ]边一民提到“我们可以推导出以下定义:激励是影响与工作背景有关的行为激起、引导和保持的条件”。[ 27 ]“激励”的这几个定义已经非常明显是一个影响工作条件的动作。因此,激励理论的中国本土化倾向于“激励”作为一个动作的涵义。

动作意义上的“激励”,其内在含义是设置管理手段去激发积极性。从而中文“激励”的内涵更侧重机构内的激励因素设置,也造成了激励过程(如个人特质和动机及其受激发的过程,政策等各类环境激励因素如何作用于个人动机的心理过程,以及心理动机又如何最终产生更高水平的工作努力等环节)成了研究的盲点。在边一民等人的《组织行为学》教材中,需要和动机的内容被安排在“激励”之外的篇章中。有学者认为激励是“管理的、组织的、操作的”,动机只是激励的个人基础。[ 1 ]这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实际上助推了动机研究在激励理论中的边缘化。

其次,激励所引发的心理状态缺乏对应的概念。魏国江等直接用“激励”一词:“从心理学角度看,激励是指人的动机系统被激发后,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对行为有着强大的内驱力,促使人们为期望和目标而努力”。[ 26 ]但中文用“激励”一词指代内心状态不太恰当。中文文献中这种受激励后活跃心理状态的词汇更多使用“工作积极性”。

有期刊文献给出了工作积极性的定义。如“工作积极性是劳动者在内在需要、动机、目标的交互作用下,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一种自觉、能动、激奋的心理倾向和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努力向上的精神状态”,且该文将之对应英文motivation。[ 28 ]也有文献将中文“工作积极性”译为work initiative[ 29 ],work enthusiasm[ 30 ]等。但未发现有组织行为学著作明确定义工作积极性。因此,受激励后心理状态的中文词汇尚未有权威定义,也未确定与英文理论的对应。

最后,“激励”与“刺激(incentive)”混用。经济学文献常将incentive译为“激励”[ 31 ];组织行为学将motivation翻译为“激励”,而经济学和组织行为学交叉的卫生人力资源领域中motivation与incentive出现混淆。原因是中文“激励” 侧重其管理手段的意义,以激励措施(即机构内设置的激励因素)为重,又因激励措施主要还是经济刺激,故而“激励因素”被翻译回英文时常使用“incentive”。[ 32 ]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发展中,对激励和刺激也有所混淆。1977年汤淑贞的《管理心理学》直接将“激励”与“诱因(incentive)”划为类似物:“心理上能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物叫诱因,在管理上则称激励”。[ 33 ]这也佐证了motivation和incentive的中文词汇混用的历史。甚至人力资源的激励理论、激励机制也被译作“incentive”。[ 34 ]

为什么这种混用会被激励理论的研究人员接受呢?经济学将人假设为“理性人”,因此只要货币的刺激机制(incentive mechanism)设计合理,就可以预期到人依照趋利原则作出的行为改变。即当货币为激励因素时,激励过程是默认的——货币刺激具有正向激励作用。从而激励过程研究被忽略了,原因(货币“刺激”)就成了过程(“激励”)的代理变量。这样,“刺激”和“激励”的混用在常识上就被接受了。但货币的激励过程实际上是需要被论证的。已经有较多实证研究指出绩效工资、收入增加并不一定是正向激励作用,有时它会阻碍内在动机的实现,造成负面激励(demotivation),即所谓的“挤出效应”。[ 6 ]因此,经济刺激与“激励”的混用,不仅是概念的不准确,也阻碍了对货币的激励过程和效果的理论认知。

其实,俞文钊在2006年就明确指出“目前的中文文献(主要是经济学文献)中也经常将英文incentive翻译成为“激励”,这常常引起混乱。事实上,incentive的准确翻译是“刺激”,它与Motivation一词的意义不同,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incentive将个体视为动物,个体的努力行为被视为一种对刺激的简单反应,并且这种刺激也常局限于物质刺激。motivation则与之相反,它将个体视为有多种需求的有机体,满足个体的各种需求进而调动其劳动积极性也就构成了激励的主要内容。简言之,incentive强调的是外在于个体的诱因;而motivation强调的是内在于个体的动机”。[ 35 ]

3 卫生服务领域“激励”的研究主题分布

卫生领域是组织行为学和经济学知识应用的重要实务领域,以上理论分析指出的概念变化也给卫生人力资源研究带来了影响。为了论证这种影响的存在,我们使用了系统综述中的文献评阅方法来了解当前卫生服务研究文献中“激励”相关词汇的研究主题分布。在万方和维普两大中文电子文献数据库中搜索了2000—2014年卫生服务方面“激励”的相关文献。使用的关键词组合为:(“动机”OR“工作动力”OR“积极性”OR“激励”)AND(“卫生”OR“医疗”),共获取文献1 029篇。

排除标准为(满足以下一条即排除):(1)与卫生服务提供者无关,如高校教研人员、患者、非卫生机构;(2)与激励、动机、工作积极性都无字面或内容上的关系。使用该排除标准进行标题筛选,并删除重复文献,剩余351篇。再对351篇文献做摘要阅读,使用同样的排除标准删除无关文献21篇。最后纳入卫生领域的激励相关文章330篇。

阅读这些文献的摘要和全文,提炼出研究主题分类。具体分类及文章数量见图2。可以发现,激励相关文章集中在人员激励方面(308篇),占所有中文“激励”相关文献的93%。另外的22篇(7%)的文章是从经济学的“刺激”(incentive)角度出发来定义和论述“激励”的,并非人员激励;这部分文章主要是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进行医疗机构和卫生体系的政策分析,如医疗保险政策。

图2 2000—2014年中文文献中“激励”相关研究主题分类

在308篇人员激励文章中,有253篇(82%)是关于设置、应用以及论证人员激励的管理措施,其中薪酬机制的设计是主要的研究主题。253篇文章中,有87篇(34%)是有实证数据的,另外的166篇(66%)是工作经验总结、个人观点陈述以及非系统性的文献综述。在308篇人员激励文章中,激励过程的相关文献22篇(7%),大多是关于政策因素分析的;另外22篇(7%)是关于个人动机和心理过程的,如激励的感受、认知、职业认同、满意度等。

4 讨论与建议

“激励(motivation)”来源于西方的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它包括个人动机、激励过程、激励结果三个不同角度的定义,并与“激励因素(motivator)”、“刺激(incentive)”相关联。激励理论在国内卫生领域的应用,出现了与英文原文不同的概念分化和变异,表1简要说明了本文的主要结论。

表1 中英文语境下“激励”相关概念及其变化

概念分化方面,英文motivation的三层涵义分别对应中文的“动机”、“激励”和“工作积极性”,同时整体上依然称为“激励理论”。概念分化有助于对激励理论的深入研究。

概念变异方面,第一,“激励”一词更侧重作为动作和管理手段的意义,忽略了动机、激励过程。文献评阅发现,个人动机和心理过程、环境激励因素的文献在个人激励文献中的占比均为7%,而激励管理措施的文献占个人激励文献的82%。一是因为“激励”一词本身的中文定义历来的偏向,另外也可归因于管理应用偏好和现实的管理需求。二是虽然激励的结果在中文文献中经常以“工作积极性”的字眼出现,但却没有相关学术著作给出“工作积极性”的权威定义。三是“刺激”与“激励”混用。文献评阅发现,有7%的“激励”相关文章实际上是关于卫生政策的经济学刺激分析而并非人员激励。

动机、激励、工作积极性的概念分化使得中文词汇比英文更加精确地定义了motivation的内因、过程和结果,有助于学术研究的深入。但中文“激励”概念的变异给卫生人力资源领域激励理论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扰。如当前研究主题侧重于激励作为管理手段的研究,忽略了环境因素对激励过程的影响。政策是工作积极性的重要环境因素。举例而言,收支两条线本身并非人力资源政策,其目的是为了削弱社区卫生机构的趋利动机,激励其开展公益性卫生服务,但实施过程中社区卫生人员的积极性有所降低。[ 36,37 ]该政策作为环境因素如何对人员动机产生影响的过程还缺乏研究。

概念清晰的基本要求之一是不同概念应该由不同词汇来表达。如果两个概念使用相同词汇,可能造成两概念重合部分被加强,而特异性的部分被削弱,从而两者出现混淆。经济学和组织行为学均是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来源,两者在激励理论方面出现交叉,即通过微观经济学的货币刺激作为物质激励方式来引导员工的职业相关行为。incentive与motivation本身虽然有交叉,但属于不同概念,有各自的理论范围。但是当经济学领域的“incentive”使用“激励”作为中文对应词汇进入卫生人力资源领域时,就与“motivation”产生了混淆。这种混淆,由于带有经济学“理性人”假设对趋利动机的默认,加剧了概念变异和研究主题的分布倾向,造成“激励”更多被理解为是物质方面;同时忽略了组织行为学角度对动机、激励过程的全面研究。结果可能造成激励措施不符合实际的员工动机,导致决策失误。举例而言,当前农村地区吸引医学毕业生下乡就业主要依靠经济补偿,但大多数人到达规定的服务期限之后依然选择离开农村。[ 38 ]原因之一就是假定了卫生技术人员以经济动机为主,但并未真正了解适合在基层医疗机构长期执业的人员属于哪种动机类型。

概念变异带来的研究倾向变化是潜移默化的,研究主题分布说明了这种“看不见”的研究倾向是客观存在的。将概念变异及其对研究主题分布的影响揭示出来,能让卫生人力资源领域的研究者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进而扭转这种变异。因此,对未来研究做出如下建议:第一,虽然卫生人力资源研究中“激励”指称“incentive”已经广泛存在,但鉴于概念区分的重要性,卫生人力资源的研究者应当注意到incentive与motivation的差异。第二,激励结果是判断激励措施有效性的必要指标,研究者应该考虑将“工作积极性”正式纳入理论体系,确定它的内涵。卫生人力资源和组织行为学研究者应对以上两方面开展深入讨论。第三,卫生改革中很多非人力资源的政策因素实质上会对人员工作积极性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改革政策作用于个体动机,产生工作积极性变化的过程研究,避免出于良好意图的政策产生计划外的副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颂. 关于现代激励理论发展困境的几点分析 [J]. 南京社会科学, 1998(4): 31-38.
[2] English H B. Dynamic psychology and the problem of motivation [J]. Psychol Rev, 1921, 28(4): 239-248.
[3] Granich L. An analysis of motivation [J]. Psychol Rev, 1932, 39:235-244.
[4] Maslow A H.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J]. Psychol Rev, 1943, 50: 370-396.
[5] Hitt M A, Miller C C, Colella A.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 strategic approach [M]. John Wiley & Sons, 2006.
[6] Deci E L, Ryan R M.The “that”and “why”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 mination of behavior [J].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0, 11(4): 227-268.
[7] Madsen K B. Theories of motivation [M]. Institute of General Psychology, The Royal Danish Schoo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1968.
[8] Dysvik A, Kuvaas B. Intrinsic motivation as a moderator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job autonomy and work performance [J]. 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011, 20(3): 367-387.
[9] Gagne M, Forest J, Gilbert M H, et al. The Motivation at Work Scale: Validation Evidence in Two Languages [J].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2010, 70(4): 628-646.
[10] Erez M, Eden D. Introduction-Trends reflected in work motivation [M]. 2001.
[11] Luthans 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M]. McGraw-Hill/Irwin, 2006.
[12] Robbins S P, Judge T A.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5th Edition [M]. Prentice Hall, 2012.
[13] Kanfer R. Motivation theory and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J].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1990, 1(2): 75-130.
[14] Franco L M, Bennett S, Kanfer R. Health sector reform and public sector health worker motivat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 [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02, 54(8): 1255-1266.
[15] Dolea C, Adams O. Motivation of health care workers-review of theorie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J]. Cah Sociol Demogr Med, 2005, 45(1): 135-161.
[16] Hung L M, Shi L, Wang H, et al. Chinese primary care providers and motivating factors on performance [J]. Family Practice, 2013, 30(5): 576-586.
[17] Leuba C J.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nature and effects of incentives [J]. Psychol Rev, 1930, 37: 429-440.
[18] Killeen P R. Incentive theory [J].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1981, 29: 169-216.
[19] 吴伟士, Woodworth R S. 西方现代心理学派别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2.
[20] Hockenbury D H, Hockenbury S E. Psychology [M]. New York: Worth Publishers, 2003.
[21] Shavell S. Risk sharing and incentives in the principal and agent relationship [J]. 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9, 10: 55-73.
[22] 陈立. 工业心理学概观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5.
[23] Greenberg J, Baron R A. 组织行为学 [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24] 俞文钊. 激励理论与如何调动青年的积极性 [J]. 上海青少年研究, 1985(5): 27-30.
[25] 胡宇辰, 蔡文. 组织行为学 [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8.
[26] 魏国江, 李碧珍. 组织行为学 [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9.
[27] 边一民, 徐力, 喻燕刚, 等. 组织行为学 [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8.
[28] 冯江平, 李媛媛, 陈虹, 等. 新生代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测量研究 [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2): 58-66.
[29] 段志颖, 刘腾飞, 王洁莹, 等. 公立医院改革中医务人员积极性调动的探讨 [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0, 17(9): 864-866.
[30] 杜娟. 北京市邮政企业改革对员工工作积极性影响的研究 [D].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0.
[31] 齐英, 樊立华, 毛静馥.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方激励问题的博弈分析 [J]. 中国卫生经济, 2011, 30(11): 39-40.
[32] 王海鹏, 石磊玉, 孟庆跃. 城乡基层卫生人员工作激励因素比较研究 [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3, 30(11): 863-865.
[33] 汤淑贞著. 管理心理学 [M]. 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1977.
[34] 康小明. 医生激励机制改革的路径依赖及重建 [J]. 现代医院管理, 2013(3): 53-55.
[35] 俞文钊. 现代激励理论与应用 [M]. 沈阳: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36] 殷晓旭, 李永斌, 王芳, 等. 全国重点联系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实施现状及其对服务效率的影响 [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0, 3(2): 14-16.
[37] 陆勇, 冯学山. 上海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两条线管理运行分析及对策建议 [J]. 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6): 435-437.
[38] 彭迎春. 全民覆盖视角下稳定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的对策——基于工作意愿分析 [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4, 27(5): 645-647.
[ 收稿日期:2015-01-27 修回日期: 2015-02-25]
(编辑  谢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