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了未来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主题,主要任务和举措。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首次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然而,健康中国战略作为我国卫生健康领域的中长期总体规划,目前仍缺乏清晰有效的监测评价体系和制度。因此,本研究通过构建健康中国建设进程指数监测评估全国及各地进展情况,以期为推动健康中国战略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从国际上看,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均将制定实施健康中长期规划作为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有效抓手,且十分重视规划的实施与监测评价,以美国和日本为例,美国自1979年起已连续制订实施了四个健康中长期规划,自“国民健康2010”起选择10~12个指标建立了完善的监测数据系统,以此作为国民健康改善的“监测器”,动态监测国民健康水平的变化[1-2];“健康日本21行动计划”则为每个重点领域分别设立目标值(分为个人行动、社会支持体系、健康改革三个维度),并将各项目标细分为若干条目,每个条目都明确具体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3]。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健康中国建设开展监测评价的必要性已有所关注,孟庆跃指出监测和评价制度创新将保证健康中国建设的方向,缺乏有效的监测和评价制度,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4]其他学者也提出了应建立健全健康中国评价指标体系的观点。[5-9]目前以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为主的科研院所提出了“健康中国指数”,针对“健康中国2020”战略构建了健康中国指数评价体系,确定了健康设施、健康服务、健康管理、健康保障、健康环境5个维度、32项评价指标[10],但与当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相比,该指标体系未涉及健康生活和健康产业2个主要维度,且核算方法尚未实现时间序列可比。
总体来看,目前关于健康中国战略的监测评价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次研究建立的健康中国建设进程指数,旨在反映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程度,并通过在国家层面进行健康中国建设进程指数测算及分析,找到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为确保健康中国战略各项目标任务有效落实提供参考和依据。
2 健康中国建设进程指数构建健康中国进程指数是以评估健康中国战略发展为目标,旨在构建客观、科学的健康中国进程评估指数,实现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纵向可比和主要评估维度的横向可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50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的总体战略目标,以及2020年、2030年的分阶段具体目标。因此,理论上健康中国建设进程指数应以指数形式反映某地区健康中国建设水平相对于2050年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 但由于目前各项指标2050年的量化目标值不可得,因此当前测算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2030年各主要指标目标值为最大理想值,反映当前全国建设水平相对于2030年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
2.1 建立指数指标体系 2.1.1 评价指标遴选原则(1) 系统性。健康涉及广泛的影响因素,健康中国建设包含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健康环境和健康产业等方面,各指标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健康以及健康中国的主要特征和状态,且各评价指标之间要形成有机、有序的联系,能反映健康发展的总体态势。
(2) 可比性。健康中国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健康中国建设进程指数旨在实现横向和纵向可比,即不同地区之间可比以及同一个地区的时间序列可比。横向可比既要实现与国际接轨,反映健康中国建设对全球健康事业发展的贡献,又要符合中国国情,做到地区间可比。纵向可比旨在实现健康中国建设的时间序列动态分析。
(3) 可得性。指标的选取要考虑实际应用性,即在实际统计中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统计资料,从而较为容易地获取相关数据,及时为现实决策提供实用性参考。
2.1.2 指标体系构建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建立了健康中国建设进程指数指标体系,首先选择了健康中国及卫生健康规划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共15人组成专家咨询组,通过第一轮专家咨询确定指标体系,第二轮确定指标权重。综合专家咨询结果确定HCPI指数指标体系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主要指标为依据,共包括5个维度13个指标。其中,健康中国建设进程指数作为“总指数”,反映健康中国建设的总体进展情况,下设5个“分指数”,包括健康水平指数、健康生活指数、健康服务与保障指数、健康环境指数、健康产业指数,分别反映各维度的建设进展情况。
2.1.3 确定权重本研究采取多层均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在HCPI中自上而下地应用平均权重方法,即5个一级指标权重均为20%,二级指标在各级维度内再次均权。各指标名称、权重、定义及数据来源详见表 1。
由于各指标数据来源不一,且量纲、数量级及反映的内容存在较大差异,为实现时间维度的纵向可比和空间维度的横向可比,指数测算前需要对各项指标进行同向化、标准化处理,测算各指标得分后再进行百分化转换处理,最后采用几何平均法得到健康中国建设进程指数及进步指数得分。2015—2017年国家级指标数据来源详见表 1。
2.2.1 指标数据同向化处理对所有指标进行一致性处理,使每个指标取值越高所反映的健康水平越高、健康环境越好。HCPI指标体系13个指标中有4个逆向指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和1个适度指标(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需要进行正向化处理,使之满足取值越高代表健康水平越高的特点。
2.2.2 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采取定基极差法对所有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保持数据的单调性和差异比不变性。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时,以2015年为基期,“分母”为该二级指标2015年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分子”为当年值与2015年该指标最小值之差,“分子”除以“分母”即为该指标的标准化值。按照“定基极差法”处理后,二级指标标准化数值可能会大于1或者小于0,如大于1,则意味着该地区该年指标表现好于2015年最好的地区,如小于0,这意味着差于2015年表现最差的地区,一般而言,多数地区都会介于0~1之间,即界于2015年最差与最好之间。
本研究采取固定基期标准化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优势:第一,保留了普通“极差法”的优点,标准化后的数值区间较为集中, 最大值和最小值差异较小,标准化后的结果基本聚集在0~1, 且解决了新数据加入时极差发生变化的情况; 第二,标准化后的各指标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均具有可比性;第三,指标计算方法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后期计算不影响或者颠覆历史值。
2.2.3 百分制转换如前所述,本研究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主要指标2030年目标值为“理想最大值”,用各二级指标的标准化值除以该指标理想最大值的标准化值,开平方后乘以100,即可得该指标的百分制得分值。
2.2.4 指数核算首先,采取几何平均法开展健康中国建设进程指数和各维度指数得分核算。其次,计算“健康中国建设改进指数得分”,通过2015—2017年健康中国建设进程指数相对水平的提高反映其改进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从2015—2017年健康中国建设进程指数核算结果来看,健康中国建设总体上推进顺利,2017年健康中国建设进程指数得分为81.43,较2015年(76.45分)提高了5分,总体上符合健康中国战略目标推进要求。其中,健康水平指数(92.7分)、健康环境指数得分(92.76分)情况较好,健康生活指数(64.57分)、健康服务与保障指数(79.78分)、健康产业指数(80.82分)还有较大提升改进空间(图 1)。
具体从各分指数得分及其改进情况来看。健康水平指数得分从2015年的90.32提高到2017年的92.7分,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实现情况良好。健康生活指数基础水平相对较低,但改进力度较大,从2016年的56.66分提高到2017年的64.57分(目前该维度除“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指标外,其他数据暂时无法获取)。健康服务与保障指数得分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从2015年的74.02分增长到2017年的79.78分;健康环境指数2016年较2015年有所改善,但2017年反而较2016年有所下降(表 2)。核算结果提示,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应作为当前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首要任务,着力推进健康服务与保障、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等重点任务,同时对健康环境建设应给予持续关注。
根据2015—2017年健康中国建设进程指数测算结果发现,健康中国战略正在稳步推进,建议下一步要聚焦普及健康生活、完善健康服务与保障等重点任务,同时努力推动健康环境建设迈上新台阶。本研究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HCPI指标体系由于受数据可得性影响,还存在覆盖不全面、各维度间不均衡等问题,如目前健康环境指数只包含大气(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和水(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两方面,不能完全代表健康环境建设水平,健康产业维度也只有健康服务业占GDP比重这一产业规模指标,无法完全反映健康产业发展情况,下一步将对指标体系及核算方法等进行持续更新和修改完善。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1] |
曹晓红, 朱敏. 美国"健康国民"行动及其启示[J]. 学理论, 2014(5): 79-80. DOI:10.3969/j.issn.1002-2589.2014.05.038 |
[2] |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Healthy People 2010.2d ed. With understanding and improving health and objectives for improving health. 2vols[M]. Washington: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2000.
|
[3] |
叶汉风. 从"健康日本21"的实施看日本公共管理与服务[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2, 20(1): 65-69. DOI:10.3969/j.issn.1004-8189.2012.01.021 |
[4] |
孟庆跃. 创新-建设健康中国的动力[J]. 中国卫生, 2016(1): 7. |
[5] |
李滔, 王秀峰. 健康中国的内涵与实现路径[J]. 卫生经济研究, 2016(1): 4-10. |
[6] |
饶克勤. 健康中国的美丽愿景[J]. 中国卫生, 2016(9): 22-24. DOI:10.3969/j.issn.1008-7370.2016.09.007 |
[7] |
刘远立. 健康中国深入人心[J]. 中国卫生, 2016(2): 81. DOI:10.3969/j.issn.1008-7370.2016.02.021 |
[8] |
陈婷, 方鹏骞. 健康中国建设需要评价指标[J]. 中国卫生, 2016(8): 84-85. DOI:10.3969/j.issn.1008-7370.2016.08.029 |
[9] |
李昶达. "健康中国"评价研究述评[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7, 37(11): 1298-1302. DOI:10.3969/j.issn.1005-5916.2017.11.004 |
[10] |
鲍宗豪. 2015年健康中国研究报告[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
|
(编辑 赵晓娟)